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”每次读到苏轼的这句词,眼前总会浮现出清茶野餐的场景,内心就止不住地向往。
恰逢周末,天气晴好,就叫了好友一起带着孩子去郊外转转。朋友说,这带娃呀就要去平坦的地方,最好有草坪,这样我们可以铺上野餐垫,一边看孩子玩儿,一边欣赏这春日的美景。正合我意,于是我们准备好吃的喝的,开车出发了。
终于找到一片平坦之地,虽然没有预料之中的绿草青青,但好在够宽阔,视野够广。于是,我们拎着野餐篮、野餐垫下车了。我和朋友坐下来,几个孩子在周围追逐打闹。不远处,有农家正升起炊烟,突然想起小时候野餐的情景。
那时候,我们称野餐为“野炊”。春天万物萌醒,老师总会带着孩子们去野外寻找春天的足迹,也会给我们自己动手的机会。我记得有一次,下课之后老师说:“请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,明天上学带上做饭用的工具和食材,我们去野炊。”她的话刚落,教室里就一片欢呼声。我们组和后排达成联盟,大家分工合作,有人带锅,有人带米,其他人分别带些蔬菜和调料。当时,我才十岁左右,几乎没有做过饭,对第二天的行程充满了期待。
终于等到天亮,我胡乱扒了几口饭,拎起小半包盐就一路冲到了学校。组长负责清点好物品,各组排好队之后,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了。到了小河滩,我们组就被分配在小树林附近,刚好便于捡柴火烧饭。“火点好了,谁来烧饭啊?”领队的男孩这一喊,让大家顿时大眼瞪小眼。“怕啥,群众的力量无穷大,我偷师去!”另一个男孩悄悄向别的队伍靠近。经过几次三番的讨论和支招,我们的“饭”终于做好了。
“亮子,你这啥饭啊?都没熟透,还有生米呢,哈哈哈……”老师过来尝了一口大笑起来。我们一听,都转头去看旁边的人。这一看不打紧,所有人都捧着肚子笑起来。我旁边最爱美的丽丽成了大花脸,亮子的头上还顶着树叶,明明的衣服上染着绿色的菜汁……每个人都“化了妆”,像是春爷爷跟我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。
那天,我们都没有吃饱饭,却比任何一天都快乐。自己炒的菜,绿色变黑色又怎样,大家照样嘻嘻哈哈吃进肚子。饭没熟透没关系,再加一把火,还没出锅就被抢光了,都嚷嚷着“太香了”。或许,能让人开心的不只是食物,还有自己动手的新奇与满足。
陆游在《野兴》中写道:“野饭香炊玉,村醪滑泻油。还家亦无事,随处送悠悠。”让野炊的乐趣一览无余,也让我想趁着春光正好,带孩子们进行一次真正的野炊。
如今,我们经常困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,心绪自然起起伏伏,总被焦躁袭击。其实,大可以慢一点,抽个时间,去郊外野餐,体验一下细嚼慢咽时唇齿碰撞的感觉,更好地品尝生活的乐趣。
周晓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