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镇,它被人们称为“大鼓之乡”。据说,小镇古时为兵铺,设有烽火台,故而得名“烟墩”。
烟墩大鼓,是当地壮族与汉族先民们用于驱赶猛兽和传递战争信号的器具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烟墩大鼓逐渐演变成当地击鼓迎新春和欢庆节日的乐器。
春节寒冷的气候,阻挡不了乡里人击鼓迎新春的热情。人们常常在元旦后就开始忙活,他们把放在祠堂角落,那三个两高一矮的大鼓合力抬出来,进行检查和修理。
小时候,我最期待的就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了。
除夕夜是击鼓的第一个夜晚。当第一下鼓槌在牛皮鼓面上落下时,就意味着这闹春的大鼓声,将会一直在村中喧闹到元宵,并与其他村庄的大鼓声产生合鸣,像一场约定俗成的“大合唱”。
村里的小孩都喜欢在除夕夜,去祠堂庭院看大人们击鼓。我们在长辈的鼓励下,拿起鼓槌,学着大人击鼓的模样,用尽全力去击打那牛皮鼓面,发出“咚咚,咚咚咚”的响声。此时,天空中也会时不时绽放五颜六色的烟花,那闪耀的光照亮了人们的欢笑脸庞。
大人们晚上轮流击鼓到凌晨。等到白天,就是孩子们的主场了。
大年初一,我跟爸爸去祠堂烧香拜年。一路上,人们都互相地问候新年好。到了祠堂,小伙伴们都在祠堂的庭院前击鼓玩耍。我也禁不住跑去,示意我也要击鼓。来祠堂烧香的大人们见到我们这些小孩子,也会给拜年红包。一群小孩儿便放开喉咙,齐声大喊:“伯伯婶婶,新年好!”那种相视而笑的美好,牢牢地烙印在我心中。
我读初三时,学校举办了“非遗文化进校园”活动,我再次接触烟墩大鼓。那八个大小一致的大鼓,整齐地排列在一旁。与往常不同的是,大鼓外面的竹编,被颜料染成了绿色,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,洋溢着青春的气息。
当拿起鼓槌时,我还是像儿时那样,边敲边笑着。虽然,以前的小伙伴们都已长大,但我们传承的心并没有变,我们未曾忘记我们的根。
每年的“三月三”,各种壮族民俗活动都在邓塘村如期举行。烟墩大鼓作为第一个节目上场,充分地展现了我们烟墩镇的特色。鼓手粗壮的臂膀抡起硕大的鼓槌,猛地敲向磨盘大的牛皮鼓面,隆隆的鼓声便如春雷般传来,撼人心魄。
节目结束后,大鼓被整齐地摆放在舞台一旁,供来往的人体验击鼓的乐趣。一些带着小孩的游客,常常会鼓励他们的小孩站上长脚凳,拿起鼓槌击打大鼓,就像除夕夜时村里的大人鼓励我们那样。
烟墩大鼓是我们的世代传承,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不可磨灭的记忆。烟墩大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我期待着有一天,它能够传遍全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