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怀着一种敬仰之情,走进龙港。
地处鄂赣边界的龙港镇,早期是湘鄂赣的红色文化中心,著名的革命根据地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。我随黄石日报社“醉美黄石”采风一行人,来到龙港鄂东南红军烈士陵园,这里长眠着3011名红军。本该有3011个故事、3011段传奇的他们,最终却只有29人留下了姓名。我怀着无比沉重和崇敬的心情,默默地踏过123级台阶,走近这座依山而建的“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”。
在“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”前,凭栏环顾,目光所及之处皆为连绵群山,坐落其中的龙港镇宛如一个天造地设的聚宝盆。当年,龙港镇成为红军的大后方,天然的屏障在此建起了六家战地医院,在那个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里,最大限度地治愈了无数的革命战士。
但让人痛惜的是,仅在“红军亭”这个地方,就有191名红军官兵在抢救中失去生命,陆续埋葬于此。在这191名英烈中,董自洋是深受当地人爱戴和自豪的。
生于1905年9月的董自洋是当地人,1925年开始在龙港一带坚持地下工作,曾经参加过阳新城战斗。1930年已升任红军某团副团长的董自洋,在攻打玉林战斗中腿部受重伤。由于伤情严重,董自洋被紧急转移到龙港医院,就被告知要截肢。只是,当时医院已没有麻药可用。主刀医生很痛苦地告诉了董自洋这一残酷的现实,他却大无畏地说道:“古有关羽刮骨疗伤面不改色,我们红军连死都不怕,何惧锯腿之痛?”主刀医生的心早已滴血,只得将那把锯木头的锯子用火消毒后,在满含泪水中,咬牙开始了工作……手术后的董自洋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,他的伯父和弟弟想把他接回条件稍好的家里调养。清醒后的董自洋却坚决地说道:“我不离开部队,不离开战友!”
在董自洋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郑重地对陪在身边的伯父和弟弟交代道:“我死后,你们每年祭奠我的时候,一定要祭奠与我同眠的战友。”
当时,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已弥漫在龙港上空,家人在埋葬董自洋时,都是悄悄进行,只好将刻有“董自洋”名字的不规则的石块一起埋入土里。
董自洋只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。其实,像他这样有血有肉感人的故事还有许多。据记载,在龙港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,就相继有三十多人参加了红军,而最后全都战死沙场。
蓦然间,回到现实的我,欣慰地看到,如今的龙港人已今非昔比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这不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鲜血追求的共同理想?
离开龙港时,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歌声:苞谷种子红军种,苞谷棒棒咱们穷人掰,紧紧拉着红军手,红军啊,撒下的种子红了天……
作者:马建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