炊烟像牵引故乡风筝的线,缥缈,轻柔,温暖。
“又见炊烟升起,暮色照大地”,一听到邓丽君的歌,一下就把我吸引回故乡的怀里。那缕缕炊烟,就像牵引风筝的线,一把拉回。不管身在何方的游子,看见炊烟,就像看见故乡静静地睡在炊烟的怀里,稳妥安好。
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。故乡的村庄,像婴儿般甜甜地睡在炊烟的怀抱里。每个人的故乡,不管多大或多小的村庄,不论气派或破旧的村庄,有了袅袅炊烟的缠绕,像母亲温暖的手,轻轻地抚摸,再劳累再疲惫的身心,也会慢慢柔软温暖踏实起来。
不管什么时候回到故乡,老远就要望一望故乡的炊烟,那是故乡温暖的符号,那是家的温暖臂弯,那是母亲伸出召唤的手。静静的村庄,袅袅升起的炊烟,一动一静,彰显的是故乡烟火的薪火相传,缭绕的是平常人家的温暖悠闲和宁静平和。袅袅炊烟里,映衬的是故乡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。静的是默默无语的村庄和承载百年光阴的老屋,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,真正是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。
炊烟是村庄的呼吸。轻轻的,均匀的,平和的,宁静的。生活在炊烟里的故乡,是那样的安详、宁静、平和。缕缕炊烟,慢慢升起,故乡就消化掉所有的琐碎家事,融化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安详,就像睡在母亲身边一样让人心安。
炊烟是村庄的眼睛。纯洁的,透明的,沉静的。日日月月,岁岁年年,炊烟都静静地看着村庄的每一个日出日落,每一个月圆月缺,每一个悲欢离合。
现在的村庄虽然空旷,虽然沉静,虽有背井离乡,虽有生离死别,却总给人间烟火最平实的温暖与最贴心的亲切。袅袅炊烟的升起,再空再静再破旧的村庄,立马活泛起来,睁大眼睛,闪动睫毛,笑出声来,让晚归游子的心变得柔软温润明媚起来。
炊烟是村庄的旗帜。高高的,远远的,飘扬着。远远地望见炊烟,每个游子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,那颗心儿不由得跳得更快了。看到炊烟,就像看见了家,看见了家里的土灶头,看见了灶头里熊熊燃烧的柴火,看见了铁锅上氤氲的蒸汽,闻见了蒸汽中的饭菜香……
而有母亲在的家,温暖加倍,炊烟更浓。
母亲一大早,就会在厨房里忙碌开来,点火做饭,张罗好吃好喝的。母亲会给我们煮白菜粥或红苕粥,再煎上几个韭菜小麦粑,或煮一大锅面条,放有碧绿的小清新似的小白菜,里面还稳稳地藏着几个金黄的荷包蛋。早晨的炊烟,风轻云淡,袅袅娜娜,似那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。中午,母亲早早就张罗开了,去菜园里摘了嫩绿的南瓜儿、紫莹莹的茄子、翠绿的辣椒、绿白可人的小白菜,一一洗净备好。母亲会做我们最喜欢吃的拿手好菜,嫩南瓜炒辣椒,菜油炒茄子,清炒小白菜,煎烤苕粉肉,韭菜炒鸡蛋,火炉上还放着罐子,里面有排骨煨豆腐汤,那满屋的饭菜香,在炊烟里缠绵。中午的炊烟,风风火火,轰轰烈烈,正像那“鲜花着锦,烈火烹油”;晚上的炊烟,是中秋的月,是“炊烟袅袅牧人归”。晚炊,是故乡农村粗糙生活中难得精致的青花瓷。晚上,一家人全都回来了,齐齐整整的,团团圆圆的。放学的孩子、远归的游子、田里园里劳作的父亲,像一一归巢的鸟儿,在袅袅炊烟中,纷纷飞回了温暖的家。一日三餐,故乡的农人当然最重视晚饭的团圆温馨。“回家吃饭”,成了最有魔力的吸铁石,不管多远,不管多累,不管多忙,都想回家吃饭。
如今,袅袅炊烟仿佛渐渐远去。液化气、各样电器堂而皇之走进了农家厨房。袅袅炊烟好像变得更加金贵。然而,如果用心去寻觅,炊烟里的故乡,一点都没变,人们的憧憬依然、向往依然。
梦里,我看见睡在炊烟里的故乡,正轻轻地打着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