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青
近段时间,《北京日报》一篇报道在网上又掀起轩然大波,这篇网上标题为《辣眼睛!儿童绘本出现裸男按摩画面!这些绘本真该给孩子看吗?》的文章,让公众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少儿读物上。
据《北京日报》报道,一些销量较好的儿童绘本频频出现让人“辣眼睛”的内容,或是充斥“滚远点”“去死”等不文明用语,或是有裸男按摩等“儿童不宜”画面,或是有大篇幅描写谈恋爱的情节……看完这篇稿件,有识之士都不禁要问:少儿读物,怎就一再让人“辣眼睛”?
少儿读物挑起公众的敏感神经,频频犯众怒,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。今年以来,我国学生教材、儿童绘本频频“爆雷”:有的人物形象极丑,如同患上了唐氏综合征;有的意识不良,突出甚至暴露性器官;有的导向错误,中国国旗无端变了模样;有的歪曲事实,“圆明园里,中国人放火,美国人救火”等极其荒谬的内容充斥其中,成为儿童绘本插图的画面……如此种种,不一而足,一再挑战公众的认知底线!如此种种,我们真的有必要厘清一个事实:违规少儿读物频现,到底“辣”了谁的眼睛?
儿童绘本、学生教材的受众是少儿,面对良莠不齐的少儿读物,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会觉得“辣”眼睛,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,而且,长期阅读“辣眼睛”的少儿读物,他们的认知无形中也会被带偏。从《北京日报》的报道不难看出,已有儿童受到不良影响。因为酷爱看畅销绘本《不一样的卡梅拉》,一个3岁半的孩子被书中不文明的语言“洗脑”了,与同伴玩耍时,脱口而出就是“滚出去!”这种状况,实在让人堪忧。
违规少儿读物的作者、编辑自然也不会认为“辣眼睛”。长期以来,他们已习惯按惯性思维去策划、创作和编辑少儿读物,或许在他们脑中,有的只是无边界的“自由意识”,还有诱人的“钱途”,以及盲目崇洋的文艺观,至于文艺家应有的操守与风骨,早就抛诸脑后了。于是,本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、先行者、先倡者,最善于发现美、创造美、传递美的人,思想沉沦,提供“辣眼睛”的少儿读物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与少儿读物出版相关的部门估计也不会觉得“辣眼睛”。《出版管理条例》《关于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若干规定》等条例、规定,对于少儿读物的出版都有明确的要求,然而,明明不符合规定的少儿读物却能堂而皇之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出现在市面上甚至走进课堂里,不得不让人质疑相关部门是否履行了必要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职责。且不说这些部门长期对违规图书“大行其道”熟视无睹,就是在家长、媒体提出投诉或曝光相关情况并引起社会舆论哗然的情况下,他们依然不紧不慢“见子打子”,表个态,走个场,再查缉一批图书,就画上休止符了,没有举一反三从源头及时堵漏,结果,违规少儿读物如同烧不尽的野草不断滋生。
违规少儿读物频现,折射出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,一些文化从业者缺乏正确的文艺观作指导,相关部门又松开了必要的引导、管理和监督的弦,致使少儿文化园地里长出了一些稗草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,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。这也要求我们在出版少儿读物时,必须把宣传科学理论、传播先进文化、弘扬主流价值放在中心位置,多出版培根铸魂、启智增慧、适合少儿需求的书籍,不为错误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。
笔者相信,东风盛吹,将带走一切迷尘。“辣眼睛”的少儿读物,可以休矣!